編者按——
校車安全再引央媒關注!日前,新華社旗下的《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廣西、內蒙古、貴州等地采訪發現,一些城郊和農村學校附近“黑校車”泛濫,存在極大安全隱患。尤其讓人揪心的是,非專用校車超載更是“家常便飯”,其中,在貴州銅仁,7座車竟然塞了25個學生娃,可謂觸目驚心。昨天(2021年2月3日),《人民日報》也轉發了這篇調查報道。中國客車信息網今日轉發該文,并發表“小可評論”,希望校車安全真正落到實處,惠及億萬學童,讓“黑校車”成為歷史。
以下為報道原文:
學生出行安全事關千家萬戶。日前,記者在廣西、內蒙古、貴州等地采訪發現,一些城郊和農村學校附近“黑校車”泛濫,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相關部門多次開展整治,但收效甚微。受訪人士建議,在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同時,還應疏堵結合,正視基層實際需求,積極鼓勵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包括借助互聯網等新手段來破解這一難題。
7座車塞了25個學生娃
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素有“石山王國”之稱。寒假前,記者在當地東廟鄉三力村三力小學采訪發現,放學后,兩輛五菱宏光“面包車”分別接走了10名和8名學生,超過核載人數。一輛僅有狹小乘坐空間的電動三輪車更是搭載了6個學生。
近年來當地農村路日益完善,但坡陡彎急、有的沒有護欄,這些車輛在山間飛馳,安全風險不小。有學生家長反映,讓孩子搭乘此類社會車輛實屬無奈,因為住得較為偏遠,沒法天天接送。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的郊區。記者此前在朱昌鎮石硐小學看到,下午放學時間,門口泥濘的路面上,車輛堵得水泄不通。一輛核載5人的五菱榮光小卡,擠了7個小學生,前排副駕駛就有2個。
期間,另一輛滿是灰塵、連車牌都無法看清的面包車同樣載滿學生。其剛起步行駛一小段,車底就傳出異響。記者一路跟隨20多分鐘,途中還發現,孩子們在車上嬉戲打鬧,不僅亂按方向盤上的喇叭,有的還把頭伸出窗外。
“黑校車”的危害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很多地方通報了一些典型案例。據貴州省銅仁市警方發布的消息,去年當地查處一網約車駕駛員嚴重超載,原本限載7人的車乘坐26人,其中25人為在校小學生,最終這名司機被拘役五個月并處罰金五千元。
2019年觀山湖區的相關部門也曾聯合開展過打擊“非法校車”整治行動。這次媒體報道后,當地迅速對涉事的兩名司機做出了處罰。
正規校車開不起,黑車靈活遍地跑
記者調查發現,“黑校車”的滋生首先是因為學生乘車需求激增。近年來,隨著農村“撤點并校”和“陪讀風潮”興起,學生上學距離變遠,同時一些學校采取寄宿制,上學、放學時間更為集中,幾千甚至上萬學生爆發性、集中性的出行,讓很多地方運力不足。
“比以往更嚴重,我敢說現在學生出行,百分之六七十以上要靠坐黑車。”曾在農村當了8年小學老師的貴州通村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永安說。
他認為,供給端的短板加重了“黑校車”的盛行,“一是正規的校車標準太高,不切合偏遠山區實際;二是正規客車站越搬越遠,且只能按固定線路跑,學生轉車很不方便。”
針對這種情況,羅永安的公司開發了農村版的“滴滴出行”,推出了學生定制班車服務,然而在一些地方推廣時,盡管有關部門“一句你達不到校車標準就否決了”。
“正規校車經費消耗大、效果不明顯。”廣西都安縣教育局副局長韋海說,目前全縣僅有一輛在運營的正規校車,有的學生住在較為偏遠的山區,校車線路難以覆蓋。且校車由校方自負盈虧,有的學校經費不足,難以支持購置校車和運營維護。
內蒙古某旗公安局的一名民警表示,一些地方至今沒有開通校車服務,特別是在北方地廣人稀的地區,村屯分散,無法形成有效的校車運行路線,縣鄉的客運車輛無法與中小學生上下學時間相匹配,不能滿足學生出行的多樣化需要。加之當地也沒有規范的社會機構提供此類接送學生的服務,群眾只能選擇讓孩子乘坐“黑校車”。
多名交警、運管執法人員還反映,因人力有限、取證困難、部門聯動不夠等因素,也造成“黑校車”難以被全面監管。
都安縣道路運輸服務中心副主任韋鋒等表示,一些學生、家長拒不配合,只說順路捎帶,一些黑車司機串通消息、逃避打擊,執法人員往往撲空。都安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綜合中隊中隊長黃鵬等認為,交警部門人力有限,且主要忙于縣城道路、國省道的交通管理,難以實現常態化打擊和監管全覆蓋。即使當場發現了,礙于不是多部門聯合執法,震懾效果也有限。
借力互聯網整合運力資源
受訪人士表示,解決“黑校車問題”要靠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管理規范解決,其中當務之急要從政策面推動,不能指望發個文件、貼一封告知信就能有所改觀。
韋海等人建議,政府要加大對校車的資金投入,給予一些運營的優惠政策,從而增加校車數量,優化接送線路,在學生分散區域可以合理規劃集中乘車點。
貴州某縣的一位客運站站長說,由于山高坡陡、村寨分散,“高峰人找車、平時車找人”現象嚴重,農村客運基本掙不到錢,可加大油價補貼,鼓勵班車多接學生。
羅永安表示,參考網約車思路,完全可以由政府選擇具有運營經驗和專業資質的平臺來做學生出行,這樣不僅可以用大數據分析學生乘車需求,實現智能調度,監管部門也能通過技術手段在后臺進行全程監督,學生路途上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目前有兩個難題,一是運政不愿給車子批營運牌照,二是教育局固守校車管理標準,怕擔風險。”他說。
受訪的基層干群表示,相關部門對學生乘車只有部分管理職責,比如交警只能對超速超載、車輛狀況有管理權和處罰權,運管部門只負責客車營運管理和審批,教育局和學校則承擔不準購買、租賃和組織學生乘坐“黑校車”之責。希望有關部門仔細摸排,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聯合治理行動,增加有資質的運營車輛,疏堵結合,讓孩子安全回家。
黃鵬等人建議,還可調動社會力量,建立健全舉報獎勵制度,引導家長和學生抵制乘坐“黑校車”。
小可評論——
勿讓“黑校車”成為孩子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小可
“黑校車”問題,可以說是隔段時間就會被媒體曝出來,特別是往往在很多重大交通事故發生后,在人們無比痛心、付出慘重代價之時,才會引起相關各方的高度重視。
而更讓人痛心的是,這種“重視”在很多地方往往也就是“一陣風”,過一段時間,不少人似乎又是“好了傷疤忘了痛”,仿佛只有等下一次重大事故發生后,才能再讓人們痛心疾首和真正觸動。
為何校車這一事關億萬學生及家庭幸福的問題,竟然始終無法得到根本破解?為何“黑校車”更是屢禁不止,甚至在部分地區“泛濫”?
在筆者看來,首先還是相關各方的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在意識上給予校車應有的重視。眾所周知,在美國,“車里的孩子可能就是將來的總統!”“車里的孩子可能是美國TOP100大學的學霸!”這些都是校車司機培訓手冊上的話,同時,校車在美國的權限極大,屬于最高級別的“特權”車輛,這些也都從側面證明了各方對校車的重視和對孩子安全的真正呵護。而反觀國內,盡管這些年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對校車的重視程度和對孩子們安全的關注與呵護,相比以往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不少地區和一些人仍然存在忽視校車安全甚至漠視校車的問題。為了絕對的安全和政績,怕擔“風險”,部分主管部門干脆以“不作為”來限制校車發展。也正因為對校車發展重視的“缺位”,才會導致在學生乘車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黑校車”屢禁不止,很多地方的孩子們沒法乘坐安全的校車上下學,埋下了種種安全隱患。
而之所以會出現各方對校車發展態度不一,各地重視程度千差萬別,校車現實情況觸目驚心,根本原因還在于頂層設計不夠完善。2012年4月國務院正式發布實施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至今已近9年,這些年來,校車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又出現了一些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必須加快政策及制度的更新與完善,才能匹配當前市場出現的新要求。實踐證明,因為校車的特殊性,完全依靠市場化手段來實現可持續運營幾乎不現實,所以必須要靠政府主導,從政策面來加以推動和解決。從前期資金投入,到路權,到運營優惠政策,到市場規范化管理等,政府必須要有一攬子扶助政策及行之有效的監管手段,才能從根本上避免正規校車運營難以為繼、“黑校車”大行其道的怪象。
同時,在政策制定和完善過程中,要多方吸取社會各界尤其是校車運營者的意見,集思廣益。目前,不少地方已經樹立了校車運營的標桿示范企業,摸索和探討出了一些優秀的校車管理運營模式,這些通過實踐獲得的經驗甚至包括教訓,都可以成為校車市場“后來者”的寶貴財富,為市場不斷增添新生力量,共同把校車事業做好做大,更是政策制定部門對政策進行修訂完善的重要依據。
此外,校車的規范化管理還需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學生是校車乘坐的主體,可通過對其及家長、社會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動員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共同監督,自覺抵制乘坐“黑校車”,從而實現對生命安全負責。而校車供需矛盾的解決,則需要鼓勵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校車安全體系的構建中去,增加合規安全校車,整合運力資源,不僅讓孩子們有校車坐,更要坐得安全、坐得舒適。
可喜的是,在教育部昨天(2021年2月3日)印發的《關于做好2021年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今年徹底淘汰在用的非專用校車。昨日已正式立春,而我們有理由相信,校車的真正春天也將為時不遠。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ots2.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