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源:揚州晚報
作者:未知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旨在解決學校撤并帶來的路途變遠、交通隱患、班額過大等突出問題。《意見》甚至明確提出“農村學生上學單程不得超40分鐘”、“已撤并學校有必要可恢復”等。很顯然,這一主要由校車安全事故而引發的政策調整是對11年來全國性學校撤并做法的深度且具體的理性反思。
2001年,國家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開始進行大規模調整,主要針對不少學校規模過小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高、質量差等問題。介紹至此,我的腦子里立時閃現出兩個影像:一個是山村小學的“復式班”,代表撤并前;一個是30余班的某縣中,代表撤并后。后一種學校,現在見得多了,但幾年前我在蘇北初次見到時還是倍感震驚。在我的印象中,一個農村中學,一個年級能有幾個班就算是“大校”了,30余班必定是“N合一”的結果。對這種“航母”級的學校,因為其多而無需贅言,我且說說那個山村小學的“復式班”吧。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朋友參加清華大學團委組織的一次活動,來到京郊昌平縣某山區。在日漸模糊的記憶中,有三個情景還歷歷在目:殘破的長城、山道旁一株盛放的桃花以及和羊圈連在一起的“復式班”。所謂“復式班”就是一間教室里同時有幾個年級的孩子上課,老師只有一人,這個年級的學生上課,其他年級的學生就轉過身去,背對黑板做作業。從窗外看進去,整個教學井然有序。
這所當時讓我感到“不可想象”的學校,如今或許已遭撤并,但我明白當地的孩子如果沒了“家門口的學校”,一定要在崎嶇的山路上跋涉更遠。這就是撤并學校的負效應。從內心講,我希望那所學校能得到升級而不是被撤并。生活在平原地區的我們,假如不是身臨其境,是無法理解這樣的學校和它的學生們的。
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地方政府大多數執行的是“村不辦小學,鎮不辦中學”的策略,現在看起來這個策略必須要做適當的反向調整,也可以說是糾偏。學校撤并帶來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有鑒于此,地方政府和國家都意識到要實事求是,不能“一刀切”。如福建省教育廳就要求不再撤并農村小學和教學點。我以為在這方面應堅持“三因”原則:
因時。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不高,農村居民總體上還是分散居住,撤并學校會導致相當多的農村學生上學時間過長;更不能倒過來靠撤并學校來提高城鎮化水平。
因地。代步工具的普及使辦學半徑有效擴大,但平原地區與山區、水鄉、草原等地情況迥異,我們的決策不能僅基于平原地區;更不能在農村簡單推廣城市做法。
因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父母外出務工較多,接送孩子基本靠爺爺輩,路途過長使其難以勝任。即使可住校或伴讀,經濟壓力也讓很多家庭不能承受。
再想起那個由“復式班”組成的山村小學以及與之相伴的長城和桃花,我之所以能記得它們,也許是因為它們“意義互通”:山村學校像長城一樣歷史悠久,雖然功能不比從前,但也不能說撤就撤了;它的生命頑強如山道上的桃花,年復一年帶給山村的孩子以不竭的希望。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ots2.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