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源:人民公交
作者:許冬琳
編者按:美國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曾經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燎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側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隨著社會的進步,當代中國的媒體力量正形成一股強大勢力,甘當社會的守望者,鐵肩擔道義。
甘肅校車事故,各大媒體引領了規模龐大的全民大討論所諫之言,所感所悟,集合觀察、采訪、思考,通過各種形式表達了媒體人對校車問題的關注很多小智慧在集思廣益后往往能帶來大的改變,在中國校車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更多的媒體人、普通人參與其中、建言獻策。
為此,本刊記者整理匯編了甘肅校車事故的媒體評論文章,各大媒體各抒己見,希望以此啟發大家更多的思考。
電視評論
央視《新聞1+1》:校車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因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需求開始快速增長,很多滯后就會顯現出來。很多人把校車的關注點放在校車上,但這不僅僅是車的問題,或者說根本不是車的問題,而是法律和環境的問題。
中國網絡電視臺:每次呼吁不要再超載,總是那么無力。沒有后續的呼吁很快被另一輛超載的車發生的事故所遮蔽,別再讓校車開往天堂了。
報紙評論
《人民日報》:校車問題并不能寄希望由某一個部門負責解決,但是,政府不能缺位,應該承擔起監管責任。
《光明日報》:有了車,有了優惠,有了既安全又收費合理的正規校車運營,“黑校車”自然沒有了市場。
《中國青年報》:一次次讓無數家庭悲痛欲絕的事故,一個個幼兒生命的沉痛代價,還不能提起我們對校車問題的關注嗎?偌大一個國家,花不起這點兒錢嗎,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嗎?還有什么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這樣沉痛的教訓、這么多生命,難道還不能警醒那些有能力避免這些事故發生的人嗎?即使自己的孩子沒有這樣的危險,人同此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工人日報》:校車問題,結論之一可能又有“監管不到位”之類,這種指斥總是有隔空放炮的感覺一一到底是哪些部門哪些人的監管責任?如果真是監管的問題,這些監管他人的部門或者官員,誰來監管他們是否在認真積極地履行監管的職責?譬如,那大貨車違法逆行,屬于誰監管?可見,即使一輛小小的校車,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純某個部門僅憑監管就能解決的。
《廣州日報》:近期,校車安全事故頻發,數字的背后是血的代價。然而這背后,我們看到的是“有關部門”長期的不作為以及對鮮活生命的漠視。瘋狂超載,這樣的事情,我們只能在汽車廠家展示產品空間的市場活動時才能見到的游戲,卻活生生地發生在一個幼兒園的校車上,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悲哀,是全體國人的恥辱。
《新京報》:專家稱,《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問題。
《東方早報》:《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體現了政府對校車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但“校車工程”需要過渡期。
《北京晨報》:在新浪微博的熱點話題中,“我給校車提意見”的微博數量超過21萬條,八成網友支持校車享有特權,禁止私用校車。
《經濟觀察報》:政府財政投人、明確政府管理職責這些涉及政府職責調整的問題,解決起來會更麻煩,政府財政投人會不會延后或縮減,對于管理校車這類責任重大、利益小的事情,涉及的多個政府部門是否有足夠積極性勇于承擔責任也是問題。
《國際先驅導報》:保障中小學生出行安全的不只是裝備精良的“彪悍”校車,還需一整套以學生安全為出發點的交通法規和配套措施。
《第一財經日報》:基礎教育經費的短缺,基本公共服務的難以均等化,在廣大農村、小城鎮已經造成了諸多的困難,校車數量的嚴重不足,只是其中的一個極其具體的問題而已。正規校車的不足與“黑校車”找到所謂的“商機”,有著正相關關系。
《東方早報》:中國與美國的地理環境、學校分布等條件千差萬別,中國的安全校車制度當然不可能照搬外國,且在短期內也無法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應該成為共識。另一個共識應該是,中國教育在不少領域存在欠賬,校車作為諸多選項之一,如能成為教育投人的增長點,利國利民。
《京華時報》:被這記警鐘敲響的,決不僅僅是建樹制度的人,也決不僅僅是將來各個具體環節涉及的當事人,而是我們社會的所有人。請從現在開始,就把這些如花的生命捧在手心里,用我們的共識和行動,盡我們最大的可能,為孩子們搭建起安全的港灣。
《南方周末》:違規校車的安全問題引人關注,但是,當這些違規校車“被動”或“主動”消失,而學校和家長又“養不起”符合標準的校車,孩子們又該怎么去上學。
《東方早報》:校車必須是一個國家最安全的汽車,政府應有所擔當,讓孩子坐最安全的校車,幸福、廉價、有尊嚴地上學,這是崛起大國的國家責任的體現。
《蘭州日報》:普通交規之外,校車安全運行的所需額外要求能否也像校車硬件一樣,有所規范、有人監督呢?
《大河報》:鑒于甘肅慶陽在校車慘劇后停止采購公車買校車的做法,記者強烈建議出了校車事故的地方政府效仿,更建議沒有出事的地方也能意識到公車和校車采購的輕重緩急,讓納稅人的錢用在保護幼小生命的刀刃上。
網絡評論
人民網:放下惰性思維,提速校車發展,既要財政投人,也要各項配套措施及時跟上。
新華網:我們要及時從校車事故中汲取教訓,必須從“頂層設計”的高度考慮如何搭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校車制度,用更嚴格的法規、標準和監管以及更利一學的制度設計把校車“加固”成為馬路上最安全的車。
新浪網:汽車市場這幾年過快地增長,讓中國跑步進人了汽車社會,但應對汽車社會的文化和法規環境,還遠遠滯后。這一切,使得城市效率下降,人們駕駛汽車的幸福指數越來越低。因此,如何駕馭好“人、車、社會”的和諧,是政府建設和諧社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網易新聞:早在一個世紀以前,美國的工商業人士就已定下了今天校車的幾大原則,雖然美國校車名不虛傳,但也并不是總統專車無法企及,作為一種特殊“公交”的校車,不僅早已跳出單純交通工具的范疇,同時也成為了美國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
中國青年網:面對校車安全隱患,我們除了要加強安全檢查排除安全隱患,同時還要盡快建立安全校車制度,在安全方面有保證,在道路行駛時有特殊保護,真正成為孩子上學的“綠色通道”。
紅網:政府機構應該承擔領導,監管功能,相關的社會機構也應該對校車項目進行管理,只有理清其中的利害關系,形成良好透明的管理模式才能將問題的毒瘤連根拔起。
1、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校車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www.ots2.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校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master@xiaoche001.com